深度日本:万圣节到底是个什么节?日本如何把它变成全民狂欢?
 
    
    
    每年10月31日,当万圣节来临,世界各地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而在日本,万圣节渐渐演变成“变装盛会”,本篇就来详细介绍下万圣节,以及它来到日本后的故事。
万圣节的起源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充满欢乐气息的万圣节,其实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欧洲凯尔特人的古老传统——“萨温节(Samhain)”。
在凯尔特人的历法中,11月1日是一年的开始,而10月31日不仅是丰收的尾声,更被视为生死界限最模糊的一夜。人们相信,这一夜逝者的灵魂会重返人间,同时也会有恶灵出没。节日期间,人们点燃篝火、献上祭品,既为安抚逝者,也为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富足。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古老传统在公元7世纪被基督教吸收,“萨温节”逐渐与“诸圣人之日(All Hallows’ Day)”融合,其前夜被称为“All Hallow’s Eve”,也就是今天“Halloween”一词的由来。这个原本带有宗教与祭祀色彩的节日,在时间的推移和大众的传播中,逐渐演变为庆祝秋天与丰收的民间庆典。如今,孩子们装扮成鬼怪或卡通人物,喊着“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开心地敲门要糖——这个充满童趣的场景,也成为万圣节最深入人心的现代符号。
万圣节与变装
 
    
    
    在古老的“萨温节”期间,人们相信生与死的界线会变得模糊,不仅逝者归来,恶灵与魔女也会在夜间游荡。作为普通的人类,为了在这样特殊的时节不被邪灵认出、保护自身平安,就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自己打扮成恶魔、幽灵或魔女的样子,“混入”它们之中。这种以伪装求平安的方式,便是今天万圣节变装习俗的源头。
随着时间推移,万圣节逐渐褪去神秘的宗教外衣,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创意盛宴。人们不再限于传统鬼怪造型,而是自由扮演影视、动漫或游戏中的喜爱角色。变装,或者cosplay,不再是为了“躲恶灵”,而是成为表达自我的方式,也给万圣节增加了一层欢乐的色彩。
万圣节与南瓜灯
 
    
    
    至于为什么南瓜灯会成为万圣节的标志性符号,这里藏着一个爱尔兰的传说。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杰克的男子。他生前行事恶劣,去世后无法进入天堂,也不被地狱所容,只能成为在人间游荡的孤魂。传说中,他手持一盏用萝卜雕成的灯笼在黑暗中徘徊——这就是最早的 ”杰克灯(Jack-o’-lantern)”。在古代凯尔特文化中,这样的灯笼被认为具有驱散恶灵的力量,因此被放置在门口,用以守护家人平安;同时,它也象征着一盏引路灯,帮助逝去的祖先找到回家的方向。
那萝卜灯又是如何变成南瓜灯的呢?据说是因为在这一传统传入美国后,由于当地南瓜更为普遍且易于雕刻,于是萝卜逐渐被取代了。无论具体原因如何,万圣节和南瓜灯都成为了秋天的一道风景。而这道风景也在来到东瀛岛国后,有了独属于日本的风格和特色。
万圣节登陆日本
 
    
    
    每年一到9月,日本大街小巷的店铺都不约而同地装饰起了各种和万圣节相关的装饰,而很多年轻人,也会早早就开始筹备和计划今年的变装主题,参加各种变装游行或者相关活动。便利店挂起南瓜串饰,百货橱窗里骷髅穿着和服端坐,年轻女孩们早在盛夏就在讨论今年要扮成《鬼灭之刃》角色还是原创幽灵。这股席卷全岛的橙色热潮,任谁看了都会惊叹:日本简直把万圣节过成了第二个“国民祭典”。而日本和万圣节的缘分,其实追溯起来,竟然是从一场小小的商店促销开始的。
 
    
    
    时间拨回1983年秋,原宿Kiddy Land(奇蒂乐园)店策划了日本首场万圣节街头游行。当年的活动吸引了大约一百名参与者,多数是外国人。因为那时的日本人对“万圣节”几乎一无所知,这支奇装异服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也让不少人第一次认识到这个来自海外的节日。这家从70年代就开始进口万圣节商品的店铺,或许未曾料到,这是如今热热闹闹过万圣节最初的起点。
 
    
    
        图片来自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官方X
伴随着这次游行,万圣节逐渐在日本落地生根。1997年,东京迪士尼乐园首次推出“迪士尼万圣嘉年华”,不仅给整个园区做了万圣节风格的布置,还首次允许游客变装入园。当米老鼠披上魔法袍,游客戴着女巫帽乘坐旋转木马,这种“违和又和谐”的体验瞬间引爆热潮。同年,川崎市举办的多国籍万圣节游行(カワサキ ハロウィン),凭借夸张妆容与脑洞造型逐渐破圈,至2019年已成长为参与人数超12万,被媒体全程直播的亚洲最大规模变装盛会。
 
    
    
    2000年之后,日本零售业将万圣节推向新高度。罗森便利店每年推出限定南瓜甜点,唐吉诃德货架则堆满 Cosplay 服装与荧光骷髅骨架,就连无印良品也推出极简风南瓜收纳篮。根据日本糖果协会统计,2015年起万圣节相关零食销售额已超越情人节巧克力,2022年市场规模突破450亿日元。这种“橙色经济”不仅培育了消费习惯,更让日本家庭形成了“装扮→采购→派对”的完整节日销售链。
日本在吸收万圣文化时展现了独特的改造力:京都老铺和果子店制作幽灵造型羊羹,中小学校开展“不给蔬菜就捣蛋”食育活动,涩谷交叉点则在2019年自发形成数万人规模的街头嘉年华——尽管2020年后转为有组织管理,但那种全民参与的狂欢精神,已深植于都市文化基因中。万圣节从最初只有外国人参与的街头游行,到如今几乎日本全民参与的变装盛会。万圣节在日本完成了从“舶来品”到“季节性特色”的华丽转身。这个西方节日,和圣诞节一样,已成为日本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万圣节与涩谷
 
    
    
    从2010年到疫情前这段时间,提到东京的万圣节,就不能不提涩谷。每年10月31日夜晚,从“涩谷十字路口”到“八公像”前聚集了成千上万身穿各种鬼怪、动漫角色或超级英雄装束的年轻人。 街头变成了摄影打卡、狂欢聚集的大舞台,社交媒体热烈传播这些造型与镜头,使得“涩谷万圣节”成为日本年轻人节日文化中的一大现象。甚至维持秩序的警察也化身“DJ 警察”,也成为了狂欢的一部分。涩谷,也成了众多外国观光客打卡的一个季节特色“景点”。
 
    
    
    不过,在变装狂欢的背后,也逐渐显现出问题:人潮拥挤、街饮泛滥、垃圾遍地、噪音深夜不绝......周围居民与当地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治安问题频发与路饮禁令、交通管制等政策的强化,疫情后,涩谷的街头已经对万圣节狂欢说了“不”。取而代之的,是在包场酒吧、租用Airbnb等私密空间内,与熟悉的朋友小范围庆祝的“新型万圣节”。如今的日本大学生们也不再热衷于路上结识陌生人,而更倾向于与信任的伙伴分享“可爱”和“上镜”的瞬间。在“添麻烦的万圣节(迷惑ハロウィン)”警告牌林立的涩谷,喧嚣与混乱的时代正逐渐落幕,取而代之的,也许是池袋更有组织性的cosplay活动,而这种更理性、更有规则的庆祝形式、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万圣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