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匠人:折井宏司的“着色”变革
富山县高冈市是日本铸件生产的中心。江户时代以来,这里铜器生产活跃,佛像、法器、铃铛等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一。而始创于1950年的折井着色所,专注于佛具和传统工艺品着色,是业内的佼佼者。
姚远“着色”变革
拥有四百多年历史和传统的高冈铜器,曾面临因不景气而每况愈下的危机,而一位“新匠人”顶风逆流而上,开发独创的着色技术,成功扩大了金属着色的可能性,以其新颖的色泽和质感,深邃古朴的存在感,在室内建材领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带动了高冈传统工艺迈进的步伐。
他,就是折井着色所第三代掌门人折井宏司。
故乡的召唤
故事的开端显得平平无奇。折井宏司18岁时满怀憧憬去了东京,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IT从业者,过着普通上班族的平凡人生。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各行业的“坏消息”都纷纷传来。1994年,折井公司处于崩溃的边缘。叔父一句“你再不回来继承,高冈的传统技法就要完蛋了”的话语,让折井宏司警醒。两年后他返回了故乡,此时才真正意识到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形势有多严峻。
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去推进传统工艺,不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吗?”
“纹斑孔雀蓝”诞生记
回到家乡后,折井宏司先是花了两年时间,一边学习父亲传授的传统染色技法,一边在高冈设计中心学习金属铸造工艺,包括从铸造到最终成品的整个过程。随后又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尝试各种新色发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契机,他开发出了“纹斑孔雀蓝”,这美丽如雀翎般的呈色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折井名声大噪。此后,他还成功地将传统发色技术套用至薄于1毫米的铜板显色,这在业界堪称史无前例。
就这样如魔法般,折井开始在金属上孕育出无限的颜色。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无限的想象力,开创了属于折井的独特技术,得到了独一无二折井原创颜色。当折井独家原创的手工艺品出现在纽约展会时,成功地吸引了海外艺术家们的目光。
“土洋结合”式创新
给薄铜板上色是个了不起的技术革新。这是因为铜板上色必须通过高温,而高温又很容易造成铜板的变形。曾经薄铜板无法染色是业界的共识,折井宏司发明的铜板常温染色技术就填补了这项重要的业界空白。
这种着色处理,并非单纯的上色或涂装,而是利用铜与黄铜的腐蚀性,控制药剂和火候等条件才能完成。除化学药品外,还运用了不少食品,比如清酒、醋、稻草、单宁,甚至白萝卜汁等进行染色,将金属鲜艳优雅的色泽诱发出来,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
“连环创意”推陈出新
变革的想法犹如一道燎原的火光,迅速占据了折井宏司的身心。
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对于铜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也急速下降。1998年前后,折井着色所虽拥有为皇居装饰品与美术品上色的高超技术,收入还是降到顶峰时的45%左右。折井宏司不仅要开发属于折井的颜色,还要让折井变成一个独立有特色的品牌。通过不断试验确定染色控制方法,折井宏司在旧有金属着色技术的基础上,开启了新的市场。他不仅为一些传统物件着色,还开发更多原材料与新的色彩。产品种类也从佛具拓展到建材与室内装饰,比如钟表、杯垫、灯具等生活器具创意小产品。东京六本木新城展望大厅的墙壁上,就采用了折井的产品做为装饰。
传统工艺的新生之路
折井的产品散发出的“侘寂”美学意识,既传达出日本传统工艺的历史感,又完美融于现代日常生活,极具设计感。
他将高冈铜器四百多年的历史与传统升华、进化,打开了新境界的着色技法,不仅挽救公司于水火,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从折井着色所的变革,到将工作室国际化命名为momentum factory Orii的重生,历经了10年光阴,2006年开始稳步上升,折井的发展历程像是高冈的一个缩影。
1996年迄今已有二十多年,那个时候的高冈传统工业已经降到了历史的冰点。也正是那场危机,让折井在内的许多高冈工厂开始挑战新的事物。正是革新,才让高冈的传统手工艺延续至今。
“时尚”的匠人
近两年,折井宏司又活用传统技法,开发出一种在丝棉面上进行多彩荧光染色的新技术。
服装设计师森永邦彦与美国棉质认证标志COTTONUSA为他的工厂联合设计了“纯棉魔力”工作服,经《时尚》杂志介绍后,引起了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院校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很多热爱时尚的年轻人专程跑到高冈市,想进入这充满创意和热情的momentum factory Orii工作。折井宏司本人很喜欢时尚,他自己就穿与美国某品牌合作制作的西装,“做这个服装的目的是想要打破大家对于匠人的刻板印象,匠人也可以是很时尚,很酷的一个职业。”
怀抱希望 面向未来
如今,为尽快拂去疫情的创伤,折井宏司又尝试和高冈其他的品牌携手,与“能作”等共同推出了风铃、香器等传统创新产品;同时捷足先登,在澳洲悉尼与法国巴黎参展,“纹斑孔雀蓝”和服以及诸多迄今为止未曾有过的作品惊艳登场,令来场者眼前一亮,仿佛给混沌的世界投去一束希望之光。
回首往事,折井宏司说:“一成不变是传统艺发展的桎梏,与时俱进与变化革新才是出路。要思考什么样的东西是市场和年轻人能接受的,审美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工艺也应当要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