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新生福島】歸零的故鄉,太平洋沿岸「濱通地區」蓄勢待發
昔日的福島,現在的「FUKUSHIMA」
印象中的福島,是黑色的。地震發生當時,筆者人在報社打工,瞬間天搖地動,資料從櫃架上灑落出來,還來不及反應過來去整理時,電視機出現的海嘯畫面讓整個辦公室都屏住了呼吸。十二年過去,當遊覽車駛經復興自行車道路「磐城七濱海道」時,那晴空下的白砂、綠松與湛藍海洋,內心自然地跟著雙眼一起閃閃發亮。同時,也趕緊抱佛腳確認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旅居日本近十五年,很不好意思地坦言,這是第一次造訪福島。
福島縣位在日本東北地區的南端,面積僅次於北海道與岩手縣,堪稱日本第三大縣。幅員廣大的縣內又可分為三區,靠近山區的會津地方、中通地方,以及靠近太平洋側、最受震災影響的「濱通地方」。濱通地方從北到南又可以再細分為「相馬地區」、「雙葉地區」、「磐城地區」。同樣一個縣,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造就出各區獨有的風土民情,「福氣之島」一名絕非虛無中來。
然而,一個前所未有的複合式災害重創了這個「福氣之島」,特別是位在「濱通地方」的居民,不只是失去了家園與珍貴回憶,核災伴隨的不實「風評被害」更是宛如落井下石。然而當地的人事物沒有因此而停住腳步,正視這個無法抹滅的歷史,以與「歷史學習」的態度重振精神,一步一步地打造出全新的「FUKUSHIMA」。
歷史不只是記憶,而是學習對象
很難想像,過去小學校舍的周圍是豐饒的田地與屋舍。位在雙葉地區「浪江町」的「震災遺構 浪江町立請戶小學校」,距離海岸約300公尺,距離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約6公里,可說是最能夠實際感受到海嘯威力的地點。小學裡的鐘樓,時間停止在海嘯吞噬校舍的時刻,高掛著畢業祝福掛布的體育館,地板不抵海水強力拱起一個個小丘......。
在繪本『請戶小學校物語 越過大平山』的展示引導下,邊了解當時學生如何在老師的帶領下得以奇蹟地全員避難成功,邊認識請戶小學的今昔對比,即使眼前廢墟狀態的校舍讓人即使目睹仍難以想像,看著二樓教室黑板上的留言也不禁眼眶泛紅,這個於2021年10月底開放參觀的小學遺址,並非只想要讓大眾知道並記住有這個悲劇,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契機,讓所有置身事外的人都正視震災帶來的影響,進而思考如何做好防災準備。
延伸閱讀
見證311的悲傷與奇蹟|地震遺址「浪江町立請戶小學」
除了請戶小學校,鄰近福島第二核能發電廠的富岡町也整理了震災遺留下來的物品與記憶。在2021年7月開館的富岡町震災傳承施設「Tomioka Archive Museum」,如同該館設立的宗旨,我們透過當地生活者的視角見證了「複合災害如何為當地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也從現場的光雕投影展示回溯海嘯如何侵襲土地、當時的避難路線與核災避難指示區域的更迭,曾經與農業密不可分、也受到漁業恩惠的小鎮,雖然不可否認因為核能發電廠的設立讓許多住民可以留在當地工作與生活,但是當災害發生時,長年累月的努力仍無情地瞬間被剝奪。
從災區殘留下來的警車、時針已不再前進的時鐘,到避難所張貼的「奶粉熱水在這」的簡易告示白紙,和為了讓孩子們在避難時能有娛樂的同時繼續認識富岡町所製作的紙牌,館內的常設區展示了災害的無情、生命的脆弱,卻也反映出被遺留下來的人們的堅韌。
「富岡不會被擊敗的!」展場上方重現了當時町民掛在天橋上的手寫布條,斗大的堅定的白布黑字,當時激勵著已人去樓空的街道,也繼續震盪著造訪者的內心。
地方旅館成為凝聚人心的據點
除了官方單位,福島縣當地民間團體的付出也是功不可沒。「元禄彩雅宿 古滝屋」位在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南方50公里處的磐城市,是日本三大古泉之一的磐城湯本溫泉鄉裡數一數二的老字號旅館,如今也成為震災後持續進行草根復興活動的指標性存在。
第十六代館主里見喜生先生在經歷震災後得暫停營業、一度到其他縣市避難的過程中,思索出旅館在當地曾經與接下來應該扮演的角色。旅館在過去不只是接待造訪溫泉鄉的旅客,也曾經是當地居民在婚喪喜慶等人生重要活動時的據點,面對劇變之際,館主感受到自己身負的,是乘載與接續歷史的使命。從震災時的物資據點、日本各地義工的住宿場所、避難高中生的寄宿宿舍,到2021年在旅館九樓開設了「原子力災害考証館」,透過遺物展示、照片紀錄、報紙文書等多元資料將核能議題寫實地展現並訴諸討論,其也創設了「F學習旅行團(Fスタディーツアー)」,綜合受災者與支援受災者的兩種立場,帶領旅客前進重創的雙葉郡與磐城市,認識福島的現狀。
「我希望旅館成為里民中心般的存在。」
里見先生微笑中帶著認真神情,他口中說的「把握當下」聽起來特別真切。旅館大廳不只有一般溫泉旅館看不到的書店區,座位更可以看到學生在歇息的身影,他的心意與實際行動在燈火通明的空間裡一覽無遺。
延伸閱讀
溫泉×美食×神社,三種享受一次滿足的溫泉老街|磐城湯本溫泉
走在湯本溫泉鄉的街上,可以感受到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生氣,戶外大眾足湯也能見到人們正在愜意泡腳。然而當我們往北抵達曾經是避難指示區域的南相馬市小高區,可以深刻感受到非觀光區的人潮差異,同樣的是,當地也有與里見先生一樣,一度到其他縣市避難,最後還是決意回到家鄉繼續經營飯店的地方守護者── 雙葉屋旅館的第四代女將,小林友子女士。
一踏入旅館看到玄關地毯上寫著「おかえりなさい(歡迎回來)」,脫了鞋子後不禁想說一聲「我回來了」。雙葉屋旅館不只是震災後唯一重啟營業的旅社,那傳統木造風味的裝潢與格局也讓人有種回到家的鄉愁感。不過震災發生後,由於小高區位在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方圓20公里範圍內,小林女士與其先生仍在外地過了一年多的避難生活,直到2012年4月當地解除了出入限制,她果決地踏上旅館重建之路。
不約而同地,小林女士也希望藉由旅館這家業,成為當地的歷史傳承與情報發信中心。曾經住宿者多半是復興工作相關從業者與義工,近年也與學校單位合作接待學生參訪團,甚至成為想移住到當地的外地人了解這塊土地的溫暖諮詢處。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林女士的行動力,她不只是彙整了當地資源也活用網路社群傳播資訊,過去也因為想要了解核災後的生活方式,在避難期間三度造訪烏克蘭,深入車諾比事件地區,至今仍與當地有所交流。
「我想要把這個小鎮的事情記錄下來。」
簡單的心意,背後夾雜了多少複雜情緒,從小林女士的笑容中看不出來,能看到的是她積極的態度,以及民間力量的可貴。市區街容可以重新打造,那現代感卻不一定能呈現出過去城下町的風光,當政府可及之處有限並內含各式考量下,更顯雙葉屋旅館的存在價值。
延伸閱讀
以最真摯之心,熱情接待每一位訪客的重要推手|雙葉屋旅館 小林友子
目標不是「再生」而是「創造」
即使想要傳承歷史,但是在造訪中發現到,留在當地的居民們期望的並非「恢復家園原有的面貌」,而是正向地面對震災後的「一無所有」。正因為「城鎮變成了一張白紙,正是打造新風貌的契機。」,在多數的談話中聽不出絲毫無奈,而是充滿積極。
雙葉屋旅館所在的小高區可說是此趟造訪的區域中最蓬勃生氣之處,2016年7月避難指示解除至今過了第六個年頭,截至2023年1月底不單有4千多名居民、61%的居住率,當地居民的自主企劃加上新移住者帶來的新氣象,也讓街區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新設施與店鋪。光是從小高站,沿著小高站前通往西走,即能邂逅到數個創新。
小高站本身即是個靈感製造場,2020年3月JR常磐線全線開通後雖然仍是個無人車站,原本站務人員使用的辦公室變成了公共開放空間,有提供Wi-fi也備有插座,書架上的書籍可以自由租借閱讀,不僅適合商務辦公使用,也成為學生通勤前後的讀書休憩場所,光是看牆壁上的海報與裝飾即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在雙葉屋旅館旁邊的「小高復興設計中心(小高復興デザインセンター)」,是在東京大學協力下,協助當地居民一起構想地方的藍圖,進而付諸行動的據點,致力於讓返鄉者與新移住者都可以安心的在當地開始新生活。2019年1月誕生的「小高交流中心」,是當地作為復興據點的複合式空間,有餐廳、有共享工作空間,還有親子可以玩耍的設備等,是當地人日常休閒不可或缺的新去處。在「小高交流中心」對面的「小高工房」則是當地住民廣畑女士在回到小高後,發現只有辣椒不會受到野生動物啃食,而開始著手的辣椒栽培新事業,除了發展出讓當地約百位居民一起響應種植辣椒的經濟體,更開發一系列命名與包裝也都別有新意的商品。
帶動小高區「復興」風氣的幕後推手,則不可不提及2019年3月開業的「小高 PIONEER VILLAGE」。由一般社團法人PIONISM營運,此設施內有共享辦公空間、創客空間與簡易住宿設施,提供創業家與創意者活動與交流的空間,期望能孕育出幫助南相馬市與其他同樣是避難指示區域的市町村解決各式課題的新事業,「若地方有100種課題,那就創造出100種新事業」。
這裡吸引著來自日本各地的移居者進駐,這天為我們介紹小高區的野口先生,是從埼玉縣移居到當地的新住民,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小高區,即是感受到這塊土地歸零出發的無限可能性,比在都市更能貼近創業現場,並自主挑戰發揮。在創客空間裡的玻璃工房「HARIO LAMPWORK FACTORY Odaka」,不只提供了當地家庭主婦彈性工作的機會,玻璃職人坐一排專心製作著商品的背影之中,有一位是來自台灣的女生,期望在這裡邊磨練自己的技術,邊認識商業模式,未來發表屬於自己的品牌。
從歸零到永遠,藝術是中介點
相較於生活機能齊備的小高區,唯一全町持續著避難生活的雙葉町,也總算於2022年8月底解除了部分出入限制,截至2023年2月底有約40位原本的町民與新移住者在此打造新家園。不過站在雙葉車站前廣場時,新建造的漂亮車站的前方,是一片殘壞的屋舍與土地,點亮雙眼的是一個個畫在建築物外牆的巨型畫作。
原來這就是「FUTABA Art District」,曾經看過媒體報導,但是遠不及親眼見到時的震撼,壁畫強而有力地傳遞出與當地相關人事物的故事,周遭倒塌被摧毀的房舍們卻也同時反映出震災無情的力量,無聲地在這塊空無一物的畫布上和平相處著。
據說日本壁畫藝術公司「OVER ALLs」在雙葉町創作壁畫的理由,並非是想要響應震災,也從未想要藉由藝術為當地吸引旅客,而是單純想要挑戰壁畫藝術的感染力。這塊人事物都歸零的土地,也被視為是絕佳的實驗場,那麼壁畫藝術是否真的有照亮人心的存在價值呢?答案就留在每個人自己的心裡,筆者在現場時是深受感動的。這些樓房曾經裝載著日常的記憶,過去住在裡面的人們,現在因為藝術這個表現方式再次存在於同樣的空間,縱使可以預期他們總有一天會隨著重建而消失。
延伸閱讀
協助地區再生的雙葉壁畫創作|FUTABA Art District
「人即使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悲傷離散,大自然還是照舊與四季一起更迭,花到了春天仍會美麗綻放。」
說到消失,想起了造訪「磐城回廊美術館」時,「磐城萬株櫻花種植計劃」的代表志賀忠重先生的這一席話。東日本大震災發生的兩個月後,他開始在磐城市郊區種植櫻花樹,契機是憤怒核災瞬間改變了他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原本有豐富自然能感受四季更迭的美麗環境變成了外界不想接近的地方,於是決定要為家鄉打造出世界第一的櫻花林,在好友也是世界知名的現代藝術家蔡國強先生的建議下,取自數字99在中文的「無限」或「永遠」的涵義,訂下了種植九萬九千株櫻花樹的目標。
他與蔡國強先生的深厚友誼,源自於協助蔡國強的個展《船家族》,包含志賀先生在內的「磐城團隊」不只幫忙從磐城的海岸拉出廢船,還協助作品走過一個個海外巡迴展。也因此震災發生後,蔡國強先生不僅用行動支持「磐城萬株櫻花種植計劃」,也在舉辦了兒童繪畫作品比賽後興起為當地居民與孩子打造公共活動空間的想法,最後成就出我們現在看到的「磐城回廊美術館」。
這個與周遭自然完美結合的長廊空間,由當地居民齊心親手建造,也展示著一張張當地孩子透過繪畫訴說的災後心聲,與其說是藝術場域,更想說這是匯聚了心意,象徵著生命繼續延伸成長的情感交流據點。
結語
這一趟「濱通地區」之旅從南到北,見證了生命面對大自然與核能時是多麼脆弱,卻也重新認識到人們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韌性。雖然不像櫻花能在震災發生後仍繼續開花,人們經過了數個年頭的調整與努力,最終仍是能綻放出一個個美麗的笑容。
從「震災遺構 浪江町立請戶小學校」開車約10分鐘,2020年8月開幕、腹地廣達1600平方公尺的「道之驛 浪江」為福島復興立下新的里程碑,散發出溫柔又不失強大的木造建築裡,從當地酒藏的日本酒、相馬燒體驗與販賣,到日本第一個進駐公路休息站的無印良品,不僅有匯聚浪江良品的觀光機能,也是回到當地居住的住民們的新生活據點。附設的「寶可夢福島吉利蛋公園」更是傳來孩子們陣陣的歡聲,福島縣的寶可夢應援大使「吉利蛋」化身為高達六公尺的複合式遊具,光是看著名字到有「幸運」之意的吉利蛋開心地望向遠方的神情,大人們的表情也沾染到了元氣。
「人」回流了需要有「場域」可以交流並創造出新的生活與市場「機制」。在依舊享有豐裕大自然資源的「濱通地區」,蓬勃生氣的各式發展正蓄勢待發,可期不遠的將來為整體社會帶來各式新生的福氣。
福島濱通地區
https://zh-tw.hamadori-coast.com/